引用排行

    Baidu
    文章出版日期: 一年内|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当前选项: Baidu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姜黄素的中枢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李高文, 徐英, 库宝善, 潘建春
    神经药理学报    2011, 1 (2): 48-57.  
    摘要6710)      PDF(pc) (1221KB)(4529)    收藏
    姜黄素(Curcumin)是从植物姜黄块根中提取的一种黄色色素,属多酚类化合物。大量已有研究证实了其在外周的药理作用,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抗糖尿病等;近年来人们发现姜黄素在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及精神紊乱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尔病、帕金森病、抑郁症、癫痫、焦虑等也有治疗作用。姜黄素作为一种强抗氧剂,通过调节体内氧化 - 还原平衡,减少氧化应激造成的损伤,从而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姜黄素的神经保护作用除了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外,还通过调节一系列信号蛋白如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aa B,NF-κB),核因子 E2相关因子 2 (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 -related factor 2,Nrf2),磷酸化丝裂原激活 /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mitogen-activated/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p-MEK),磷 酸 化 细 胞 外 信 号 调 节 蛋 白 激 酶 (p-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p-ERK),原癌基因 c-fos,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 β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β-site APP cleavage enzyme 1,BACE1)等影响BDNF/TrkB-MAPK/PI-3K-CREB 信号转导通路,提高神经元的活性和突触功能,增强神经元可塑性,减少凋亡,继而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症状。本文综述了姜黄素在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缺血损伤、精神紊乱性疾病如抑郁和焦虑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4)
    2. 大黄酚脂质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宋金艳, 张力, 赵晓倩, 宋志斌
    神经药理学报    2011, 1 (2): 7-13.  
    摘要6375)      PDF(pc) (1243KB)(2706)    收藏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黄酚脂质体对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探讨大黄酚脂质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海马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 采用暂时性阻断颈总动脉的方法建立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腹腔注射(ip)大黄酚脂质体 10.0,1.0,0.1 mg· kg-1,观察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学和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酰天冬氨酸蛋白酶 -3(caspase-3),Bcl-2和 Bcl-2-Associated X(Bax)的表达。结果 : 大黄酚脂质体可明显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元的丢失,提高 Bcl-2 的表达,降低 caspase-3 和 Bax 的表达,提高神经功能评分,减少病理形态改变,减轻海马神经元损伤,其中以 10.0 mg· kg-1 组大黄酚脂质体的作用最为明显(P<0.05)。结论 :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应用大黄酚脂质体对海马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 Bcl-2 的表达,下调 caspase-3 和 Bax 的表达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4)
    3. 几种适合药物筛选的抗氧化实验微孔板测定方法及其稳定性研究
    张丹参
    神经药理学报    2011, 1 (1): 45-51.  
    摘要4742)      PDF(pc) (1451KB)(4006)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系列适用于药物筛选的微孔板抗氧化实验方法。 方法: 采用SpectraMax M5连续光谱酶标测试仪,建立抗DPPH氧化活性、清除羟自由基实验方法(邻二氮菲-Fe2+氧化法)、还原能力测定及抗脂质过氧化微孔板抗氧化实验方法。 结果: 这四种抗氧化微板实验方法具有稳定性好,所需试剂种类少、耗材量少,方法简便及可重复性强等共同特点;相对而言,抗DPPH氧化和还原实验两种实验在这几方面更有优势,更适合于作为抗氧化药物的大规模初筛基础试验方法。 结论: 这四种微板抗氧化实验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特别是高通量药物筛选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3)
    4. 神经干细胞球和单层贴壁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郝军荣, 张丽, 秦正红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s & Technology    2011, 1 (1): 51-55.  
    摘要5716)      PDF(pc) (9034KB)(3549)    收藏
    目的:探讨小鼠大脑皮层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体外培养的两种方法并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 方法: 分别取孕14~16d的昆明小鼠胚胎脑皮质并用细胞球悬浮培养和单层贴壁培养两种方法进行体外培养,用光学显微镜观察NSCs的生长情况,并用免疫细胞化学鉴定NSCs特异性抗原的表达,经过血清对NSCs分化诱导后进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微管相关蛋白-2的检测。 结果: ①培养出来的细胞可以扩增生长;②这两种方法分别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球和单层神经干细胞经抗巢蛋白免疫细胞染色均呈阳性;③两种培养方法培养出的NSCs经诱导分化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微管相关蛋白-2、神经胶质酸性蛋白染色阳性。 结论: 采用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生长因子的神经干细胞球培养和单层贴壁两种培养技术,可培养出在体外稳定增殖并有多向分化潜能的NSC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3)
    5. 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内氨基酸水平的影响
    张夏微, 张丹参, 薛贵平, 赵一洁, 金灿
    神经药理学报    2011, 1 (5): 8-13.  
    摘要3926)      PDF(pc) (985KB)(2544)    收藏
    目的:研究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内氨基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卵巢摘除术(OVX, ovariectomy)建立大鼠雌激素缺乏模型,于OVX后第7周每日皮下注射(sc)雌二醇75, 300μg•kg-1至第16周。第15周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第16周处死大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前皮层和海马的4种氨基酸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OVX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前皮层和海马谷氨酸(Glutamic acid, Glu)含量及谷氨酸/γ-氨基丁酸(Glutamic acid/γ-aminobutyric acid, Glu/GABA)明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雌二醇75μg•kg-1治疗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其前皮层和海马Glu含量及Glu/GABA明显升高;而雌二醇300μg•kg-1治疗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无明显改善,其前皮层Glu/GABA明显增加,但海马Glu/GABA无明显变化。.结论:雌二醇75μg•kg-1改善去卵巢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其增加脑内尤其是海马Glu/GABA比值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6. 注射用地龙冻干粉针对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梁超,刘冬洁,高瑞辰,韩丽敏,曲轶,沈鑫,朱久新,侯云龙
    神经药理学报    2011, 1 (5): 14-18.  
    摘要2683)      PDF(pc) (900KB)(2406)    收藏
    目的:评价注射用地龙冻干粉针的抗血栓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利用血栓生成仪复制颈动脉血栓模型,模型成功后72h,将动物随机分成空白组、地龙冻干粉针1.8,0.9mg•kg-1剂量组及阳性药疏血通注射液对照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分别尾静脉注射(iv)生理盐水、地龙冻干粉针1.8,0.9mg•kg-1剂量溶液和疏血通注射液(0.1mL•kg-1)12天后,剥离颈动脉血栓,测定血栓重量,并对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利用ELISA法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含量,采用观察法测定各组大鼠的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血浆复钙时间(recalcification time,RT),利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与空白组相比较,地龙冻干粉针1.8mg•kg-1剂量组大鼠血栓重量显著减少(P<0.05);阳性药疏血通组与地龙冻干粉针0.9mg•kg-1剂量组大鼠血浆t-PA含量显著升高(P<0.05);阳性药疏血通组、地龙冻干粉针1.8mg•kg-1剂量组大鼠CT、RT显著延长(P<0.05),0.9mg•kg-1剂量组RT显著延长(P<0.05),且地龙冻干粉针对RT延长呈剂量依赖性。结论:注射用地龙冻干粉针具有显著的溶解血栓的作用,并能够抑制内源性凝血途径,溶血栓作用可能与提高血浆t-PA含量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7. 高血氨诱导肝性脑病发生发展的研究现状
    薛占霞, 彭亮
    神经药理学报    2011, 1 (4): 33-41.  
    摘要3928)      PDF(pc) (1140KB)(2421)    收藏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急、慢性肝衰竭的严重并发症,以星形胶质细胞病变为主要病理变化。肝性脑病的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大量研究表明氨在HE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高血氨诱导星形胶质细胞上末梢型苯二氮类受体(peripheral-type benzodiazepine receptor,PTBR)、葡萄糖转运体-1 (glucose tranporter-1,GLUT-1)、水通道蛋白-4 (aquaporin-4,AQP4)和Na+/K+-ATPase基因表达上调;影响微管相关蛋-2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2,MAP-2) 磷酸化及N-甲基-D-天冬氨酸 (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表达;诱导一氧化氮 (nitricoxide,NO) 合成增加从而改变神经细胞功能。此外,氨能使脑内哇巴因类复合物生成增加,并能够使Na+/K+-ATPase的活性增加。对上述因素的研究将帮助我们理解氨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的基本机制,并进一步制定防治肝性脑病的新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8. 人参防治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李东薇, 窦德强
    神经药理学报    2011, 1 (4): 55-64.  
    摘要4854)      PDF(pc) (1686KB)(3343)    收藏
    归纳总结了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研究概况、人参防治帕金森病的药理作用及其有效成分人参皂苷在保护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方面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人参在防治帕金森病方面的合理应用奠定了基础。人参皂苷可能通过拮抗氧化应激反应、抑制钙通道和阻断引起神经元凋亡的多条信号通路等机制,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9. 大黄酚三种制剂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组织分布与药效学比较
    李超, 张力
    神经药理学报    2011, 1 (4): 16-25.  
    摘要3425)      PDF(pc) (2698KB)(2665)    收藏
    目的:比较大黄酚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囊、大黄酚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大黄酚脂质体三种制剂与N,N-二甲基甲酰胺溶解的大黄酚,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各组织的分布及相关药效学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血、脑、心、肾、肝、脾、肺等组织中大黄酚含量,观察三种大黄酚制剂对脑组织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单胺氧化酶-B(monoamine oxidase B,MAO-B)、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脂褐素(lipofuscin,LF)、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活性和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及对心肌组织LF活性和海马形态学变化的影响。结果:各剂型大黄酚在小鼠体内分布浓度次序为:血>脑>肾>肝>心>脾>肺。大黄酚三种制剂10.0,1.0,0.1 mg·kg-1剂量,在脑组织及血、肝组织中的含量均高于N,N-二甲基甲酰胺溶解的大黄酚组(P<0.01~0.05),且呈剂量依赖性。并可不同程度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老化相关酶的活性和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改善海马的病理形态。结论:大黄酚三种制剂均可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增强大黄酚抗衰老药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脑组织含量,调节老化相关酶的活性及改善海马的病理形态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10. 多靶点药物研究新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刘少强,铁璐,李学军
    神经药理学报    2011, 1 (4): 48-54.  
    摘要3765)      PDF(pc) (1049KB)(3158)    收藏
    在药物研发领域,从“单药单靶点”向基于系统生物学理论的“多靶点药物”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从多角度攻击疾病系统,同时调节疾病网络系统的多个环节,可以克服许多单靶点药物的局限性,并且不易产生抗药性。虽然多靶点药物现已开始应用于很多重大疾病的治疗,但其研究仍然面临众多挑战,需要开拓和完善药物研究的新技术。本文综述了多靶点药物研究新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多靶点miRNA反义核苷酸技术、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多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新技术在多靶点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并展望多靶点药物研究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多靶点药物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11. MicroRNA在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车慧, 杨宝峰, 艾静
    神经药理学报    2011, 1 (4): 26-32.  
    摘要4054)      PDF(pc) (1098KB)(3133)    收藏
    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的介导基因沉默的小分子RNA,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分化及功能行使中发挥重要作用。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和抑郁症等多种疾病都会导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患者脑内异常表达的miRNA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将重点从miRNA对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和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影响,讨论miRNA在学习和记忆功能障碍中所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12. 百草枯致神经细胞凋亡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
    田小菲, 李建锋, 庞灏
    神经药理学报    2011, 1 (5): 27-33.  
    摘要3671)      PDF(pc) (932KB)(2155)    收藏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以黑质纹状体中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丢失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不详。多年来,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一直是PD发病机制中研究争论的热点,然而,自发性的PD缺乏遗传因素的迹象,这就使环境因素在PD的病因学中占据了优势地位。百草枯(Paraquat, PQ)是一种结构与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 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 MPTP)的活性代谢物1-甲基-4-苯基-吡啶(1-methyl-4-phenylpyridinium, MPP+)相似的化学物质,而MPP+可诱导神经细胞发生毒性改变,促进神经细胞凋亡机制的发生。目前,有大量文献报道,农业中经常使用的除草剂PQ是PD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提出以PQ诱导SH-SY5Y细胞为模型,进行PQ导致PD发病的机制研究。以确定PQ是通过类似于MPP+诱导细胞凋亡途径导致PD的发病,还是通过引起细胞内氧化应激的发生或者线粒体功能障碍、蛋白酶体异常等途径导致了PD的发病。并且,进一步研究PQ导致PD发生的分子机制,将对PD的预防和治疗有其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13.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蛋白在大脑皮层早期发育中的作用
    左玮, 季晖, 王文
    神经药理学报    2011, 1 (2): 42-47.  
    摘要4729)      PDF(pc) (1009KB)(3571)    收藏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osis coli,APC)蛋白是一个大型的多功能蛋白,在发育的大脑皮层中,增殖的细胞可以表达 APC,且当细胞向皮层板迁移的时候它的表达会增加。其对于 Wnt/β-catenin 信号,细胞骨架动态以及细胞极性十分重要。本文对 APC 在大脑皮层早期发育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APC 在大脑皮 层早期发育过程中是调节细胞数目,核迁移运动,细胞极性以及细胞类型的特化所必须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14. Tau蛋白异常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Tau蛋白病的机制与研究进展
    李礼轩, 李晓辉
    神经药理学报    2011, 1 (5): 34-39.  
    摘要4218)      PDF(pc) (704KB)(2935)    收藏
    Tau蛋白是神经细胞特有的微管相关蛋白,其基本功能是促进微管蛋白组装成微管,维持正常神经轴突运输及微管稳定性。既往基于尸检发现脑部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 与神经元死亡、细胞形态异常及凋亡之间呈良好的平行关系,因而NFTs被认为是引起神经退行性Tau蛋白病的重要原因,并认为与Tau蛋白的过磷酸化有关;但新近发现单纯Tau蛋白磷酸化并不足以形成NFTs,还必须有其他诸如糖基化、脯氨酸异构化、泛素化等翻译后修饰机制的协同,其他如Tau蛋白基因突变、自噬的抑制等也与NFTs形成有关。尤其是最近采用转基因活体动物和多光子影像技术的研究显示,NFTs可能只是疾病晚期的临床表现,而可溶性的Tau蛋白才是启动下游病理反应的关键因素。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抑制Tau蛋白还可以阻止Aβ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减轻记忆损害,换言之即Aβ的毒性是Tau蛋白依赖性的。随着近期对Tau蛋白异常介导神经退行性Tau蛋白病及其机制的新认识以及以Aβ为靶点的药物研发宣告失败,人们愈来愈重视以Tau 为靶点的药物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15. 硝化应激参与介导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黄继云,韩峰
    神经药理学报    2011, 1 (5): 56-64.  
    摘要4732)      PDF(pc) (757KB)(3146)    收藏
    硝化应激(nitrosative stress)指机体对活性氮族(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RNS)的高应激性,主要表现为病理过程中过氧亚硝基阴离子(peroxynitrite,ONOO-)过量生成,从而诱发细胞内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等分子事件,并最终导致细胞损伤或凋亡级联反应。缺血性脑损伤病理过程中,硝化应激稳态失衡与血脑屏障及神经血管单元破坏密切关联,近年来以抗硝化应激来进行神经血管保护的药物研究受到关注。通过减少ONOO-生成和清除过多的ONOO-来对抗硝化应激损伤将有可能成为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策略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16. 棉籽总黄酮抗抑郁活性及其对海马单胺水平的调节
    赵楠,张有志,杨明,王伊文,赵毅民,宫泽辉,李云峰
    神经药理学报    2011, 1 (4): 6-11.  
    摘要4223)      PDF(pc) (1230KB)(2595)    收藏
    目的:探讨棉籽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extracted from cottonseed,CTN-T)的抗抑郁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大鼠获得性无助模型上评价CTN-T的抗抑郁作用;采用5-羟色氨酸(5-hydroxytryptophan,5-HTP)诱导小鼠甩头实验和育亨宾小鼠毒性增强实验分别观察CTN-T对中枢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能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加电化学检测法测定大鼠海马单胺递质及其代谢 产物含量。结果:在大鼠获得性无助模型上,CTN-T(50,100 mg·kg-1,连续4 d,2次·d-1,ig)显著减少不可逃避性电击诱导的无助行为;CTN-T(50,75  mg·kg-1,连续 4 d,2次·d-1,ig)对 5-HTP 诱导的小鼠甩头行为具有显著增强效应;CTN-T(60 mg·kg-1,连续 4 d,2次·d-1,ig)对育亨宾引起的小鼠毒性 作用有增强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鼠给予 CTN-T(连续 4 d,2次·d-1,ig)在 25,100 mg·kg-1剂量下显 著升高海马 5-HT含量,在 50,100 mg·kg-1剂量下显著升高海马 NE含量,在 25~100 mg·kg-1剂量下对海马多 巴胺(dopamine,DA)、肾上腺素(epinephrine,E)、5-羟吲哚乙酸(5-hydroxyindolacetic acid,5-HIAA)含量以及5-HT转换率(5-HT与5-HIAA的比值)无明显影响。结论:CTN-T在大鼠获得性无助模型上具有抗抑郁作用, 其作用机制与增强海马 5-HT和 NE能神经功能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17. 突触内外NMDA受体的分布调控及其生物学功能
    楚世峰,陈乃宏
    神经药理学报    2011, 1 (5): 40-48.  
    摘要8456)      PDF(pc) (790KB)(4529)    收藏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受体)历来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介导钙离子内流,增强突触可塑性,提高神经元兴奋性;另一方面,它的过度开放导致钙离子过量内流,形成钙超载,引起细胞功能紊乱,诱发凋亡,或启动细胞死亡信号转导途径。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NMDA受体的生物学效应并不完全取决于其开放程度,不同部位的NMDA受体可激活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产生相反的生物学效应。其中突触上的NMDA受体活化可通过作用于细胞核内的钙离子信号转导通路,发挥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而突触外的NMDA受体则可诱发细胞的凋亡甚至死亡途径。两者之间的失衡是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例如在老年痴呆以及亨廷顿氏病中,均发现有NMDA受体分布的异常。因此,调控NMDA受体的分布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