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1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8-26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实验方法学
    专题论著
    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ICU 常规与优化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心肺、脑复苏情况的影响分析
    雷罗春, 艾瑛, 杨军英, 郑炜
    2020, 10 (4):  1-4.  DOI: 10.3969/j.issn.2095-1396.2020.04.001
    摘要 ( 86 )   PDF(1085KB) ( 10 )  
    目的:分析ICU 常规与优化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心肺、脑复苏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90 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就诊时间段为2018 年7 月到2019 年11 月,按照数字表达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接受ICU 常规治疗的45 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另外45 例接受ICU 优化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将两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心脏指数、意识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8%,两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临床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ICU 常规治疗相比,ICU 优化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能够促进患者脑复苏情况的改善,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效率,改善心功能指标,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提升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验方法学
    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及实际应用的研究进展
    郝军荣, 郭星悦, 赵寰宇, 李炜
    2020, 10 (4):  5-9.  DOI: 10.3969/j.issn.2095-1396.2020.04.002
    摘要 ( 114 )   PDF(1103KB) ( 29 )  
    磁性纳米粒子具有表面积大、饱和度高、毒性低和磁化强度好等优点,在很多个领域都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近些年磁性纳米粒子的发展非常迅速。但磁性纳米粒子在应用过程中也有缺点,比如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效应较高,在溶液之中,很有可能会出现聚集反应等,使其应用受到限制。通过适当修饰的磁性纳米粒子可以提高粒子的物理化学性质,不仅提高了其稳定性、可降解性,并且生物相容性也明显改善,提高了其应用的价值。该文主要从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功能着手,探讨这一粒子在环境分离以及生物分离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展望未来磁性纳米粒子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物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
    李兰, 张丹参
    2020, 10 (4):  10-13.  DOI: 10.3969/j.issn.2095-1396.2020.04.003
    摘要 ( 455 )   PDF(1131KB) ( 129 )  
    体外代谢研究对阐明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常见的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有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肝细胞体外温孵法、肝灌流技术、肝组织切片技术、基因重组P450 酶系等。药物体外肝代谢不能全面反映体内药物的综合代谢情况,与体内的真实代谢情况存在差异,今后需结合体内实验等方法来完善药物在体内外的药物代谢转运的研究。目前肝灌流技术和基因重组P450 酶系等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对设备、实验操作成本、数据处理技术等要求较高,其运用和推广仍然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今后需建立简单、快速、经济、高效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由于药物体外肝代谢对新药研究与开发、正确指导临床合并用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该文将对其进行重点论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著
    天然药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浩楠, 杨辉
    2020, 10 (4):  14-20.  DOI: 10.3969/j.issn.2095-1396.2020.04.004
    摘要 ( 221 )   PDF(1129KB) ( 56 )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负担不可估量。因此需要科学家和临床医生付出巨大的努力来寻求潜在的致病机制,从而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和成功的治疗方法。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涉及多种机制,主要包括自由基作用、兴奋性氨基酸、细胞Ca2+ 超载等。了解CIRI 的机制,加深对脑缺血损伤过程的认识,有利于用药的研究与选择,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天然药物用于治疗脑缺血的历史悠久,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从天然药物中筛选有效成分也是目前研发的趋势。全世界都在促进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分离及其在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我国研究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该文对脑缺血损伤机制及各类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做一简单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磁辐射对神经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br#
    闫伟, 赵永明
    2020, 10 (4):  21-28.  DOI: 10.3969/j.issn.2095-1396.2020.04.005
    摘要 ( 139 )   PDF(1129KB) ( 23 )  
    人类的通讯设备、医学设备、广播、雷达等都离不开电磁波,电磁波贯穿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电磁波的产生以及传播过程中会向周围空间泄露电磁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电磁辐射。研究发现电磁辐射对人体各大系统都有损伤效应,尤其是神经系统。电磁辐射可影响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等生理功能,并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该文主要从电磁辐射的生物学应用、电磁辐射对神经细胞的作用、电磁辐射影响神经细胞的相关机制及防治电磁辐射的中药材等几方面进行综述,为电磁辐射所致相关损伤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间充质干细胞双向调节肿瘤疾病
    赵江豪, 崔世聪, 郭春燕
    2020, 10 (4):  29-35.  DOI: 10.3969/j.issn.2095-1396.2020.04.006
    摘要 ( 141 )   PDF(1113KB) ( 28 )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具有强大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在能力的祖细胞,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分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MSCs有望成为用于细胞治疗和促进组织修复的候选细胞。然而,MSCs 在某些情况下对肿瘤细胞的促进作用也不能忽视。该文回顾近年来关于MSCs 双向调节肿瘤细胞的文献,从中探究引起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产生抑制或者促进作用机制和规律,为科学合理地开展MSCs 的临床试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刘畅, 孟宪勇, 董晓华
    2020, 10 (4):  36-40.  DOI: 10.3969/j.issn.2095-1396.2020.04.007
    摘要 ( 515 )   PDF(1085KB) ( 134 )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为一类患症初期较为潜藏,且逐步进阶式的神经性退化性疾病,多发于高龄人群。AD 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行为、记忆以及表达等机体功能出现障碍。AD 早期极易被忽略,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与健康。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防治AD 已经成为全球研究的重要课题。就目前的研究表明,AD 的发病机制有Aβ蛋白的异常沉淀、Tau 蛋白的过度磷酸化以及胆碱能系统异常等。近些年来,全世界的科研人员经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也研制出很多治疗AD 的药物。虽然治疗药物不断增加,但AD 病情十分复杂,不能确定其发病机制,大多数药物也只是缓解症状,尚未有真正彻底治疗的药物。该文综述AD 的发病机制及近些年药物治疗研究取得的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郭子霞, 安子璇, 张健美, 张丹参
    2020, 10 (4):  41-50.  DOI: 10.3969/j.issn.2095-1396.2020.04.008
    摘要 ( 253 )   PDF(1223KB) ( 90 )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受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疾病,易反复发作,是世界公认的难治病之一,目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所以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该文主要综述UC 及治疗药物作用的相关信号通路,为以后新药或新机制研究提供更多参考依据,并对实验所用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进行分类评价,以期为研究者选择合适的模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来源外泌体与老年性黄斑病变
    张思琪, 张元元
    2020, 10 (4):  51-57.  DOI: 10.3969/j.issn.2095-1396.2020.04.009
    摘要 ( 120 )   PDF(1110KB) ( 19 )  
    老年性黄斑病变(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也被称为年龄相关黄斑变性、增龄性黄斑变性。多双眼发病,病发时一般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出现中心暗点、视物变形等视觉障碍,多发生在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中,且感染几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成为导致当今中老年失明的重要原因。眼科领域普遍认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很可能参与AMD 的发生与发展。RPE 细胞通过分泌携带内容物的外泌体,将其转移到邻近或远处细胞,完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并对细胞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参与细胞生长与转移、血管生成,在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等诸多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对RPE 细胞外泌体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发现了外泌体对AMD 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新潜力,为AMD 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原微生物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海吉涛, 罗焕敏
    2020, 10 (4):  58-64.  DOI: 10.3969/j.issn.2095-1396.2020.04.010
    摘要 ( 86 )   PDF(1115KB) ( 13 )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导致老年痴呆的主要原因,也是一种影响老年人健康的脑疾病。迄今为止虽已有不少AD 的发病机制的理论被提出,但根据这些理论所开发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仍不能阻止该病的发展。最近的“感染假说”研究表明,多种病原微生物可以直接穿过血脑屏障,到达大脑,引起炎症反应,造成神经元损伤。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肺炎衣原体、螺旋体、幽门螺旋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真菌、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及巨细胞病毒。在此我们主要讨论了病原微生物在AD 发生和发展中的潜在作用,充分阐述了病原体与AD 之间的联系,为AD 发病机制及其预防、治疗研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