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超, 王建六, 魏丽惠. 妇科躯体疾病患者精神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4, 5(6): 426-429.[2] 王秀芳. 定坤丹合生化汤临床运用举隅[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12(18): 1973-1974. [3]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2015,一部.[4] 胡太超, 刘玉敏, 陶荣珊, 等. 鹿茸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述[J]. 经济动物学报, 2015, 19(3): 156-162.[5] 牛琼, 杨欣建, 刘黎军. 鹿茸多肽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16): 1732-1733.[6] 修忠标, 孙磊. 鹿茸多肽对实验性膝骨性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J]. 中国骨伤, 2012, 25(5): 418-423.[7] Zha En-hui, Li Xing-xia, Li Dandan, et al.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f a 3.2kDa polypeptide from velvet antler of Cervus nippon Temminck[J]. Int Immunopharmacol, 2013, 16(2): 210-213.[8] 张洪长, 张莹, 刘明昕, 等. 鹿茸多肽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P-2和Runx2表达的影响[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1(3): 491-495.[9] 孙晓静, 周莉, 孙莉. 银杏内酯B和鹿茸多肽对胆碱能前体细胞发生分化的研究[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7): 602-605.[10] 赵天一, 姜彤伟, 张永和. 鹿茸多肽对缺血动物模型心肌细胞线粒体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c-l2/Bax的影响[J]. 吉林中医药, 2013, 33(3): 281-282.[11] Wu Fei-fei, Li Hua-qiang, Jin Li-ji, et al. Deer antler base 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eview of its traditional uses, 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J]. J Ethnopharmac, 2013, 145(2): 403-415.[12] 苏廷如. “鹿角霜” 治疗乳痈症 22 例临床分析[J]. 青海医药杂志, 1997, 27(4): 55-56.[13] 彭红梅, 李小姝. 杜仲的药理研究现状及应用展望[J]. 中医学报, 2013, 28(1): 72-73.[14] 罗丽芳, 吴卫华, 欧阳冬生, 等. 杜仲的降压成分及降压机制[J]. 中草药, 2006, 37(1): 150-152.[15] 史卉妍, 何鑫, 欧阳冬生, 等. 京尼平苷及其衍生物的药效学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 2006, 41(1): 4-6.[16] 刘静, 濮智颖, 李爱玲, 等. 杜仲叶黄酮降血脂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 2010, 38(11): 5631-5632.[17] Yukihiro Kobayashi, Tetsuya Hiroi, Mayumi Araki, et al. Facilitative effects of Eucommia ulmoides on fatty acid oxidation in hypertriglyceridaemic rats[J]. J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12, 92(2): 358-365.[18] 李健民, 徐艳明, 朱魁元, 等. 杜仲抗氧化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中医药学报, 2010, 38(2): 137-139.[19] 张贤, 蔡建平, 张艳红, 等. 杜仲诱导大鼠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中成骨与成脂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0, 14(19): 3523-3526.[20] 刘国荣, 邱立朋, 周延萌, 等. 杜仲多糖对糖尿病小鼠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0 31(9): 659-661.[21] 贾琦, 王瑞, 吴喜民, 等. 不同种类桂皮化学成分的比较[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1, 45(5): 82-86.[22] 刘亚静, 张仲. 中药肉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23): 2989-2990.[23] 陈一, 钟正贤, 黄凤娇. 中药肉桂的药理研究(第一报)——对血液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 中药通报, 1981, (5): 32-34.[24] 安福丽, 张仲, 康兰芳, 等. 肉桂挥发性成分抑制小鼠离体子宫收缩的研究[J]. 河北医药, 2009, 31(13): 1544-1545.[25] 卢传坚, 欧明, 王宁生. 姜的化学成分分析研究概述[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3, 14(3): 215-217.[26] 孙凤娇, 李振麟, 钱士辉, 等. 干姜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5, 34(3): 34-37.[27] Hiroe Kikuzaki, Nobuji Nakatani. Antioxidant effects of some ginger constituents[J]. J Food Science, 1993, 58(6): 1407-1410.[28] 陈英杰, 王红燕, 徐绥绪, 等. 人参化学成分及其抗癌抗心律失常构效关系的研究[J]. 中国科学基金, 1995, (4): 50-52.[29] 吴春福, 于庆海. 依据自由基学说研究人参茎叶皂甙的抗衰老作用[J].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92, 9(1): 37-40.[30] 窦德强, 靳玲. 人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1999, 16(2): 151-156.[31] 阳柳平. 研究白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概况[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21): 607-609.[32] 张奕强, 许实波. 白术内酯系列物的胃肠抑制作用[J]. 中药材, 1999, 22(12): 636-640.[33] 陈敏珠, 张毅. 白术的利尿作用[J]. 生理学报, 1961, 24(3-4): 227-237.[34] Kanako Satoh, Fumiko Nagai, Keiko Ushiyama, et al. Specific inhibition of Na+, K+-ATPase activity by atractylon, a major component of Byaku-jutsu, by interaction with enzyme in the E 2 state[J].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1996, 51(3): 339-343.[35] 周海虹, 徐兆兰. 白术提取物对子宫平滑肌作用的研究[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3, 12(4): 39-40.[36] 朱一亮, 谢强敏, 陈季强, 等. 甘草黄酮对辣椒素诱导豚鼠咳嗽反射的抑制作用[J]. 中草药, 2006, 37(7): 1048-1052.[37] 胡小鹰, 彭国平. 甘草总黄酮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J]. 中草药, 1996, 27(12): 733-735.[38] 张玉龙, 王梦月, 杨静玉, 等. 炙甘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29(3): 99-102.[39] Wang Li-rong, Li Jie, Dong Yong-jun, et al. Effect of glycyrrhiza polysacchride on growth performance and immunity function of mice[J].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9(2): 129-131.[40] 陈慧珍. 当归的研究进展[J]. 海峡药学, 2008, 20(8): 83-85.[41] 夏泉, 张平, 李绍平, 等. 当归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2004, 15(3): 164-166.[42] 胡晶, 吴宏. 当归多糖对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作用的研究[J]. 中草药, 2006, 37(12): 1835-1838.[43] 郑世存, 李晓宇, 欧阳兵, 等. 芍药苷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 中国药物警戒, 2012, 9(2): 100-103.[44] 朱妍, 徐畅. 熟地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11): 173-175.[45] 郭健, 孙佳明, 张志颉, 等. 阿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吉林中医药, 2013, 33(4): 389-391.[46] 祁天寿, 刘丹卓, 刘丹卓. 阿胶近十年药理研究进展 [C]. 刘丹卓. 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 北京: 中华中医药学会, 2011, 359.[47] 王京娥, 杨福安. 阿胶作用机理的研究[J]. 中医药学报, 1991, (1): 43-46.[48] 王志海, 吴斌. 阿胶补血作用机理初探[J]. 山东中医杂志, 1992, 11(3): 35-38.[49] 潘登善. 阿胶的研究与应用[J].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杠, 1994, 1(994): 1.[50] 郭成浩, 金毅. 阿胶药理作用的结构学说[J]. 中国中药杂志, 1999, 24(1): 54-56.[51] 滕俊, 袁佳, 叶莎莎. 枸杞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相关性概述[J]. 海峡药学, 2014, 26(6): 36-37.[52] 边纶, 沈新生. 枸杞多糖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肝损伤修复作用的形态学研究[J]. 宁夏医学杂志, 1996, 18(4): 196-198.[53] 李伟平, 张云, 丁志山. 西红花的研究进展[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25(3): 55-58.[54] 王平, 童应鹏, 陶露霞, 等. 西红花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14, 45(20): 3015-3028.[55] 宁娜, 韩建军. 西红花酸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海峡药学, 2014, 26(1): 45-48.[56] 顾洪璋, 赵春, 施南萍. 中药红花煎剂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1994, 4(2): 48-49.[57] 沈映君. 中药药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675.[58] 秦建鲜, 黄锁义. 鸡血藤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2014, 25(1): 180-183.[59] 刘屏, 王东晓, 陈桂芸, 等. 鸡血藤单体化合物对造血祖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研究[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7, 23(6): 741-745.[60] 梁宁, 韦松基, 林启云. 鸡血藤总黄酮对血虚小鼠抗贫血作用及机理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2): 362-363.[61] 李锟, 王树真, 李乐, 等. 益母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广东化工, 2014, 41(2): 54-55.[62] 王刚, 陈俊, 王海丽. 浅析益母草药学作用[J]. 药物与人, 2014, 27(3): 28-29.[63] Hiroshi Morita, Toru Iizuka, Akira Gonda, et al. Cycloleonuripeptides E and F, Cyclic Nonapeptides from Leonurus h eterophyllus[J]. J Natural Products, 2006, 69(5): 839-841.[64] 李建芳. 益母草药学研究进展[J]. 内科, 2013, 8(5): 533-536.[65] 张莲珠, 王会弟. 茺蔚子研究进展[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8(5): 920-921.[66] 宋宏锐, 洪盈. 高纯度γ-亚麻酸及其衍生物的制备[J].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9, 7(3): 202-204.[67] 付方浩, 吴大勇, 古月卿, 等. 月见草油和高纯度γ-亚麻酸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A2合成作用的研究[J].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87, 13(1): 1-2.[68] 高文义, 李银清, 蔡广知, 等. 茺蔚子降血压活性成分筛选的实验研究[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4(2): 142-143.[69] 沈舒, 王琼, 李友宾. 牛膝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海峡药学, 2011, 23(11): 1-6.[70] Chen H, Liu Y P. The elementary anti-tumour research of 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 polysaccharide[J]. J Chengdu Univ Tradit Chin Med, 2001, 24: 49-50.[71] 鲁春梅, 张春森, 姜立勇. 延胡索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15): 126-127.[72] 徐婷, 金昔陆, 曹惠明. 延胡索乙素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1, 10(1): 58-60.[73] 刑建峰, 王美纳, 马小亚, 等. d1-四氢巴马汀对实验性脑血栓形成及体外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J].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7, 13(3): 258-259.[74] 李秋怡, 干国平, 刘焱文.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7): 1298-1299.[75] 金玉青, 洪远林, 李建蕊, 等.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药与临床, 2013, 4(3): 44-48. [76] 裴艳霞. 川芎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34): 197-198.[77] 张继, 赵朝伟, 赵睿. 三七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药业, 2003, 12(11): 76-77.[78] 张剑峰, 张丹参. 三七总皂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07, 13(6): 472-474.[79] 蔡燕玲, 黎罕文, 杨晓明. 三七的药理研究进展[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 24(5): 57-58.[80] 王平, 顾振纶. 三七对血液系统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0, 19(1): 15-18.[81] 陈蔚文. 中药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 255.[82] 唐绪刚, 黄文权. 五灵脂药理及临床应用概述[J]. 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7(1): 101-102.[83] 王世久, 刘玉兰. 五灵脂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理研究[J].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94, 11(4): 246-250.[84] 卜淑敏, 贾卯花. 五灵脂对小鼠和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J]. 山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0, 23(3): 257-259.[85] 陈月开, 陈少松, 王美素. 五灵脂中黄酮类成分研究[J]. 山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28(1): 98-100.[86] 徐晓婷, 邓志鹏, 仲浩, 等. 香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齐鲁药事, 2012, 31(8): 473-475.[87] 田友清, 丁平. 香附挥发油的研究进展及其开发前景[J]. 中国药业, 2010, 19(3): 1-2.[88] 刘国卿, 王秋娟, 谢卓丘. 香附挥发油药理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89, 20(1): 48-50.[89] 黄险峰, 彭国平. 香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 中药材, 2003, 26(1): 65-68.[90] 解宇环, 沈映君, 纪广亮. 香附, 藿香挥发油抗炎, 镇痛, 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 [J].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5, 27(3): 731-731.[91] 魏国清, 蒋合众, 陈惠, 等. 乌药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6(3): 103-105.[92] 李庆林, 窦昌贵. 乌药提取物的镇痛, 抗炎作用研究[J]. 中药材, 1997, 20(12): 629-631.[93] 晏润纬, 彭小梅. 乌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J]. 时珍国医国药, 2014, 25(11): 2747-2749.[94] 徐玉田.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光明中医, 2010, 25 (3): 544-545.[95] 文敏, 李雪, 付守廷. 黄芩苷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 [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8, 25(2): 158-162.[96] 康廷国. 中药鉴定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452.[97] 游昕, 熊大国, 郭志斌, 等. 茯苓多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2): 106-109.[98] 胡玉兰, 张忠义, 林敬明. 中药砂仁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中药材, 2005, 28(1): 72-74.[99] 王红武, 张明发. 砂仁对消化系统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7, 4(5): 284-285.[100] 吴晓松, 李晓光, 肖飞, 等. 砂仁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镇痛抗炎作用的研究[J]. 中药材, 2004, 27(6): 438-439.[101] 侯家玉, 方泰惠. 中药药理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 34.[102] 吕晓慧, 孙宗喜, 苏瑞强, 等. 柴胡及其活性成分药理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2, 19(12): 105-107.[103] 谢东浩, 蔡宝昌, 安益强, 等. 柴胡皂苷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3(1): 63-65.[104] 张兴权, 陈鸿珊. 柴胡多糖的免疫药理作用[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989, 3(1): 30-33.[105] 杨燕, 袁嘉丽, 王娟. 论郁证的中医研究现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9(3): 54-56.[106] 岳玉宝. 定坤丹的组方特征及作用机理[N]. 中国中医药报,2002-02-06003.[107] 刘丹卓, 赵新广, 尤昭玲. 定坤丹组方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分析[J]. 世界中医药, 2014 (8): 1108-1110.[108] 熊静悦, 曾南, 张崇燕, 等. 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7, 23(1): 3-5.[109] 郭秉荣, 杨岚, 刘佳丽, 等. 慢性不可预知应激诱导的抑郁大鼠血清中神经递质含量的动态变化[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3, 27(2): 138-144.[110] 陈磊, 刘欢, 陈建丽, 等. 基于神经内分泌激素和代谢组学关联分析的复方柴归方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20): 4080-40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