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轻度认知障碍(MCI)是一种处于正常和痴呆之间的状态,这种状态的个体有轻度的超出正常年龄和教育水平范围的认知损伤,但没有达到痴呆的程度。而目前对于MCI的研究方法、检测工具、诊断标准等尚不统一,对MCI的病因病机和防治,中医各家均有研究,但仍不明确,治疗的长期效果也需进一步探讨。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对MCI的中西医诊断标准、临床分型、防治措施等进行综述。随年龄增长,衰老是必然过程,由衰老导致的认知功能可分为三种:认知功能正常、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痴呆。大量研究显示MCI是痴呆(Alzheimer’s disease, AD)的高危人群,约50% MCI个体进展为痴呆,其发展成AD的危险性是正常老年人的10倍,因此早期诊断MCI并进行有效干预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现代医学对MCI的研究:MCI 作为一种临床综合征,可以是单个认知域或多个认知域的损害,而其损害的类型和顺序也有很大差异,但是目前对MCI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其中得到广泛认可并应用的是欧洲AD协会MCI诊断标准,临床常通过询问了解患者认知情况,还需进一步核实,因此建立一个规范、操作性强的诊断标准对MCI临床诊疗非常迫切。MCI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影响因素包括人口社会学、生活行为方式、各种慢性疾病等。我们知道认知老化与年龄呈正相关,随着增龄或伴有其他危险因素,可加速和加重认知功能损害,而早期教育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受教育程度高者具有更多的脑储备量,因此,组织老年人开展文化益智活动,通过认知刺激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提高大脑老化的代偿能力,且早期识别MCI的危险因素并积极采取防预措施,有可能延缓认知功能老化。现代医学对MCI尚无特效确切的治疗手段,主要通过采用胆碱酯酶抑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银杏制剂、壳聚糖卵磷脂等抗氧化和抗炎症、改善脑组织供血和脑细胞代谢、改善神经递质传递进行干预治疗。这些药物从理论上都能改善认知状况,延缓或阻止MCI进展为AD,但临床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考证。祖国医学对MCI的认识,中医古籍中无MCI病名记载,但关于痴呆的论述早有记载,如“呆病”、“健忘”、“善忘”等,根据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大多医家将MCI归属于中医“健忘”、“善忘”的范畴。延衰益智历来是中医药研究的热点,中医学对MCI发生的病因病机研究表明:MCI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肾、脾、心为主,标实主要有痰浊和瘀血。心者君主之官,主血脉,司神明,与人的思维活动、记忆密切相关;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精生髓,若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则发健忘;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脑失濡养;另一方面痰浊阻窍是引起认知障碍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张锡纯认为痰浊阻窍对于脑的功能影响极大;此外瘀血则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清代王清任认为“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之气不相接”所以“凡有瘀血也,令人善忘”。痰浊瘀血二者又互为因果,错杂为病,最终致气血不通,脑失所养。中医研究发现,MCI患者各证候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肾阴虚、痰蒙清窍、脑痿髓空、瘀血痹阻、气血双亏。有专家提示:MCI患者虽然存在自然衰老而致的精、气、血等物质亏虚,但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也是MCI发病和病程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对MCI患者的治疗,大多医家基于其存在肾精亏虚、气血不足、痰瘀互结等病理,分别用补肾益心、健脾填精、化痰通脉、补气活瘀、滋补肾阴方法干预,均获一定疗效,体现中医在诊治MCI方面的优势。综上,国内外学者对MCI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且MCI已经引起广泛专家的重视,但临床对本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干预有待提高。其次开展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制定确切统一的诊断标准和干预措施有望进一步减少痴呆的发生。最后广大患者对MCI的认识不足,容易延误最佳干预时期,因此增强中老年人对该病的重视度,将更有力的防止痴呆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