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药理学报 ›› 2017, Vol. 7 ›› Issue (2): 3-3.

• 2017年全国老年痴呆与认知障碍相关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大会报告 • 上一篇    下一篇

阿尔茨海默病分子影像探针

汪琛伟,王昕萌,周江宁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230026,中国
  • 出版日期:2017-04-26 发布日期:2017-12-01
  • 作者简介:周江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 年获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1996~1998 年荷兰皇家科学院脑研究所博士后。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脑功能和脑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治基础。在Nature 等期刊发表SCI 论文100 余篇,他人引用3800 余篇次。任第四届973 计划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学会任职: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和痴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刊《Neuroscience Bulletin》常务编委等。

  • Online:2017-04-26 Published:2017-12-01

摘要:       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治愈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而对AD 的早期干预则可延迟疾病的发生、延缓病程的发展。因此,AD 的早期治疗成为目前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最为现实的目标。早期治疗的前提是早期诊断,目前临床上AD 脑影像学诊断,是基于放射性标记的有机小分子,其成像方式为正电子发射成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使用的有PIB 和AV-45 等,在AD 的临床诊断和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设备昂贵和半衰期短等局限,仅有少数医院和人群可以使用。       我们研发了一种基于多肽的靶向老年斑的AD 分子探针。体外荧光染色和荧光光谱实验结果,显示该探针能够很好的标记AD 人脑切片和AD 小鼠脑切片中的淀粉样蛋白沉积,与Aβ蛋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在体近红外成像显示,AD 小鼠的荧光信号高于对照鼠三倍并与淀粉样蛋白脑内沉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病理改变发生早期的四月龄AD 小鼠其荧光信号即显著增加,提示其可用AD 动物病理的早期诊断和疗效筛查。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合成了若干基于多肽的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分子探针,通过在多肽上连接DOTA 与Gd 的螯合物,使其具有磁共振信号。并观察了所合成的分子探针在体外的磁共振信号强度,以及分子的弛豫率。之后在APP/PS1 小鼠上进行在体高场磁共振成像分析,发现该分子探针能与小鼠脑内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结合,并在小鼠的磁共振成像中观察到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增强影像。上述结果提示,合成的基于多肽的磁共振分子显像探针具有很好的信号强度,并且能够用于小鼠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靶向标记。我们实现了无创、动态监测AD 小鼠病理改变的在体近红外成像技术,可用于AD 药物的筛选和疗效评估。众所周知,在过去三十年中AD 药物的研发遭遇重大失败,数百亿美元的投入付之东流,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在体筛选和评估药物疗效的方法和探针。近红外成像成本低廉,无创伤性,使用方便。该探针及其成像技术的成功将有助于改善这一状态。